秘方通痹疗法应对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 2021-07-12 13:44
- 网络
论文统计:北京华夏中科医学研究院
李季彭 王丽 单晓武 林玉珍
摘要目的:为了解秘方通痹疗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细胞因子 (IL-1、IL-6、IL8)的临床治疗观察,探讨秘方通痹疗法治疗机理。方法: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73例)和对照组(31例),分别用秘方通痹疗法和秋水仙碱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IL-1、IL-6、IL-8的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0.41%和70.3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前后的IL-1、IL-6、IL-8分别为(41.3±6.1)pg·ml-1、(65.4±8.7)pg·ml-1、(65.4±8.7)pg·ml-1、(38.1±5.7)pg·ml-1、和(17.6±8.5)pg·ml-1、(42.4±7.3)pg·ml-1、(21.5±8.6)pg·ml-1,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秘方通痹疗法能抑制 IL-1、IL-6、IL-8的表达,较快改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肿胀、疼痛症状,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主题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中医疗法/秘方通痹疗法/治疗应用IL-1、IL-6、IL-8临床研究。
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钠结晶沉着于关节及其周围结缔组织而引起病损及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痛风发病的病因实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为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与IL-1、IL-6、IL-8等细胞因子有关。目前,国内外用于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主要有秋水仙碱,但由于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而不能长期应用,所以人们越来越多地把希望寄托在中医药及中医技术的治疗上。中医治疗痛风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但对其基础研究开展较少。本课题借助现代检验手段,通过观察中医适宜技术(秘方通痹疗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液中IL-1、I1-6、IL-8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探讨“秘方通痹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机理,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其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提供实验资料和理论依据,以期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施治提供新思路。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104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3例,男69 例,女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4岁,平均49岁。对照组31例,男28例,女3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3岁。平均47岁。治疗组和对照组符合下列标准中④、⑤、⑥、⑦、⑧、⑨条者分别33例和14例、24例和7例、8例和6例、6例和3例、2例和1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 1977年制定的9条标准:①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以上并24小时内达到高潮;②急性炎症局限于个别关节;③整个关节呈暗红色;④第 1跖趾关节肿痛;⑤单侧跖跗关节急性发炎;⑥有可疑证实的痛风结节;⑦高尿酸血症;⑧非对称性关节肿胀;⑨发作可自行终止。至少具备其中4项并排除继发性痛风即可确诊。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65岁、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②合并脑血管、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晚期关节炎重度畸形、僵硬、丧失劳动力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或影响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者。
1.4 辨证分型治疗组73例,中医辨证湿热型23例;湿瘀型21例;湿毒型13例;瘀毒型16例。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用“秘方通痹疗法”的其中之一:秘方黑膏药,成分:血竭、全虫、轻粉、樟丹等中药,并使用传统工艺熬制而成,目前作为院内制剂进行使用,1贴秘方膏药可以连续使用7天(第三天不贴),外敷患处,治疗期间禁酒,多喝水,忌食高嘌呤食物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2.2 对照组 秋水仙碱首次用1.0mg口服,以后每隔 2~3 小时口服0.5nag,直至关节疼痛症状缓解,但第1天最大量不能超过5mg;并于次日开始每天口服0.5mg,7天为1个疗程。其中4例出现毒副反应立即停药,改用其他药,不纳入临床效果对照观察范围。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正常;显效: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主要理化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关节功能及主要理化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明显改善。
3.2 统计方法用SPSS10.0软件,均数用x±s表示,采用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临床症状及指标的改善情况见表1~2。
3.4 毒副作用观察治疗期间治疗组未发现毒副反应,其中3名患者出现外用黑膏药局部过敏反应,但患者仍然继续贴敷,正常纳入观察范围。对照组中1粒出现皮疹、2例出现呕吐、1例出现腹泻,发生率为11.1%立即停药,改用其他药,不纳入临床疗效对照观察范围。两组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4.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和病机分析痛风属中医痹症范畴,对痛风的病因、病机名家各有所说。很多医学家认为“痛风”多由于身体肥胖,饮食不节所导致致痰内生,流窜肢节所致。以致“湿热内筑,兼因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气血不能畅通而成”。还有医学家认为,痛风乃浊毒流注关节,侵袭经络,非一般风邪所为。还有诸多人认为是先天肾气不足,导致肾脏气化、拼泄水液功能减弱,后天又过多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致水湿运化失常,导致高尿酸血症形成的基础。本研究显示,痛风急性期以湿热痹阻表现为主,提示湿热痹阻为痛风急性期的原发病机理与临床实际相吻合。
4.2 细胞因子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关系:痛风急性发作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尿酸钠晶体(MSUC)在关节周围组织沉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体外实验中,MSU晶体使滑膜细胞和单核细胞生成IL-6增加。国外报道称,当痛风性关节炎等病情活动或关节破坏严重时,血清与关节液中IL-6水平升高。因此,有人将IL-6作为判断痛风性关节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指标。IL-8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产生,其生物活性主要是趋化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等到炎症局部引起炎症或者变态反应。国外专家组通过实验证明,MSU可诱导IL-8mRNA的高表达,2小时第一次高峰,12小时达第2次高峰。
第1次高峰来源于MSU刺激滑膜内皮细胞,第2次高峰来源于炎性浸润的PMN,并认为其第2次高峰是由于IL-8激动并趋化PMN的释放IL-8,且IL-8表达于MSU呈依赖性关系。并认为IL-8是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关节滑膜炎症的起始。
最后通过研究认为,IL-8对局部组织炎症起重要作用是由于其不能被血清灭活,故能在局部积累并持续发挥作用。
4.3 秘方通痹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机理: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中医技术在至今都非常流行使用。秘方通痹疗法利用传统的内病外治理论及现代透皮技术,使得在治疗痛风上疗效显著。此疗法可清热除湿,散痹消肿,消炎活血,温阳通利之功效。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认为,以中医适宜技术秘方通痹疗法抑制(IL-1、IL-6、IL8)的表达,较快改善肿胀、疼痛症状,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目前有效方法。
4.4 细胞因子在中医药、中医技术实践中的展望:由于传统中医理论本身重整体轻微观的原因,从细胞、分子水平来研究中医技术、中医基础理论的工作目前还相对较少,探讨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关系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尚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验证。中医药及中医技术治疗疾病的基本作用机制是多靶点、多环节的调节细胞因子使得身体功能态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中医的“证”和西医“病”的效果。由此可见,中医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对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如何寻找高效、安全的免疫调节剂将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医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与细胞因子的研究已经开始了一些有效工作,为使中医技术及中医基础理论丰富和发展,今后对痛风中医诊断与治疗效果可以直观的进行判定,使之更具有客观化、量化的标准,更方便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判定及临床数据的收集整理。
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I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2辑
[2] 马武开痛风的中医治疗概况与展望 [J]
[3]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 [M]
[4]Hachic8M.NjIcIhePH.Mccol~.Inlbmmat~'ymicrcrystalsdifcrcn.tia1]yregllatethesecretion ofmacrophogyeintlanmmtorypraleinandIL8byhumanneutrophils:Apossiblemechanismofneutrophlcrecruit— menttositesofinlmranation insynovitls[J]
本文地址:http://www.zyysn.com/yimei/1521.html